畫一條界限與你「接觸」

曹中瑋 著

本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2010二月號

曹中瑋 2010.2張老師專欄 

在那間瀰漫著溫暖鵝黃燈光的小小諮商室裡,她就坐在我的對面,距離不到一公尺。她長得很美,衣著打扮相當典雅得體,她來,想討論這幾年遭遇的情感失落經驗。

她似乎是看著我在輕聲述說,可我感覺那眼神並沒有和我「接觸」。她就在那兒,近在咫尺,但我「碰」不到她。

        在進行工作坊時,我喜歡帶這個暖身活動:團體成員兩兩一組,雙手手掌相對保持二、三公分的距離,不能觸碰,但也不能分離。接下來以靜語的狀態,用眼神和手相互帶領著一起舞動。每位成員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兩雙手掌間「接觸」的溫度和氣的流動。

        完形諮商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接觸」與「接觸界限」。「接觸」說的是抽象心靈層面的接觸。那位女性當事人雖與我四目交會,但我們並沒有真正「接觸」;那沒有觸碰到的雙手手掌,卻因為用心而有著緊密的「接觸」。

        引伸來看,一個人要真正深入瞭解自己,必須能夠與自己內在「接觸」;要面對困頓的生命議題及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也需要願意去「接觸」那問題及情緒。

例如,一位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定的人,若期待改善這樣的狀態,他先要能和這遲疑感接觸,真切地體驗這感覺,才有機會發現背後作用的信念或情緒。若他理解到自己內心充滿了害怕,怕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承擔不起那後果,也怕由自己做出選擇就必須對其負責任,沒有了推託給別人的藉口,面對(也就是「接觸」)害怕,才能處理這阻礙做決定的情緒。若他浮現的是求完美的信念,迫使自己一定找不出瑕疵才下得了決定,這時要鬆動的則是他這過高的自我要求與期許。

另一位眼光都向外看著身邊的人,總是忽略自己需要和感受的女子,她也得先去接觸這樣狀態下的自己,觀看自己到底怎麼了,或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體會是否誤認自己的重要性不如別人,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是相信了父母的訓誡:好女孩是不可以注意自己需要什麼,關心自己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不透過「接觸」以看清影響的力量為何,改變自然不可能發生。

而當人們想要清楚了解外在環境的資源和限制,更要直接和外界有所「接觸」。同時,這需是某種程度清明地接觸,不能受限自己過往經驗而扭曲地理解。某些人不願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挑戰和外界的評比,總是逃避現實的情況,那遭受挫敗或無法因應,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良好的「接觸」,指的是一種真正的碰見與交會,但接觸之後,兩者又能分開,回到原來各自獨立的本然狀態。

因此,不論兩樣東西或兩個人或人與環境要能「接觸」,這東西和人都必須各有各的清晰邊界,也就是其本身是完整而有明顯範圍的。兩團模糊不清的雲霧很難確定它們真切地接觸了沒,而且沒有界限的雲霧接觸時,很容易會混在一起,無法再回到原本的樣貌,這則是「接觸界限」的意涵。

當然,心理議題的邊界和範圍是相當抽象的。

        所謂「接觸界限」,就是建立起自己這個人的界限。我們可以說,有健康有彈性的自我界限是良好「接觸」的先決條件。

其次,則需要處在比較安全、自由、接納與愛的關係與環境當下,而且沒有過強的情緒,「接觸」才能真正的發生。

而自我界限的形成,從嬰孩成長的起端就已逐步展開。

一個小嬰兒探索著他的世界,第一個方法是把各種東西放進自己的嘴裡咬一咬。他會發現有些物品咬的時候,只有自己嘴裡有感覺,可另些東西則其本身也會微微疼痛。開始區辨出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什麼是外在的。這是初步的身體界限感。

慢慢地,「我是誰」的感覺發展,我擁有什麼,什麼是屬於別人的認知也逐漸產生。孩子開始會常說「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會唱歌,我會數數。」「我不要吃這個;我不要給妹妹玩車車!」「我是男生/女生,不是女生/男生。」等等。我們愈認識自己的特性,愈能分辨人我的不同,愈知道各種東西歸屬誰,自我界限也就愈畫愈清楚。

自我界限要畫得好,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許多的親身試探與嘗試。這過程若父母親或重要的照顧者權威式地控制孩子,替孩子做各種決定和判斷;或過度的保護孩子,餵孩子吃飯、穿衣、梳洗;接送孩子去他可以自行前往的地方;幫他整理書包、玩具、房間及攜帶的用品;為他處理和同伴的衝突及解決所有問題。那自我建立不了,更無法畫出清晰的自我界限。

沒有清晰自我界限的人,與他人及自己內在的接觸都會有困難。和他人的關係,不是糾結不清、深受他人干擾,就是怕失去自己而和人疏離。自己的內在也會相當混亂,如無法分辨情緒只是情緒,不是自己的全部,而被情緒籠罩或淹沒;或遇到單一的挫折事件,很容易擴大至認為自己全盤皆輸而否定自己。

不過,自我界限可不是一堵堅固的城牆,將他人和外在的一切都擋在自身之外。這該是條彈性很好的線,當想要與外界接觸時,不但可開放以接收新的訊息和經驗,那界限更能柔軟到可融入對方或與對方交流。只是離開時,仍能自然的拉起界限,保有個體的完整性。

完形治療的創始人波爾斯寫下這樣的祈禱語,充分展現了每個人既是獨立自主,又能與人接觸交會的美好境界: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實現你的期待而生活於這個世界

你不是為了實現我的期待而生活於這個世界

你是你;我是我

偶爾你我若相遇那是件美好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