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中瑋 著

本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2010六月號

曹中瑋 六月號張老師 

人類的自由往往只能表現在「選擇的權力」上─卻和「責任」緊緊連在一起;

因此,對多數人而言,責任是多麼地不可承受之重!

上一期的專欄中,討論了覺察、選擇、責任這黃金鐵三角;當人們可以清明地覺察後,比較容易做出適當的選擇,而有了較好的選擇,才能坦然、歡喜地承擔起責任。但即使形成了這樣的鐵三角,人生並非因此就可以過得幸福快樂。這個三角過程仍有些裂縫。

這次,我主要是談完形諮商視為療癒的核心目標──「覺察」。

過去就有學者以酗酒者的治療為例,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說:對一位原本不承認自己是酒鬼的人,幫助其「覺察」到自己有酗酒的問題,但那又如何?他不過是變成一個能覺知自己是酒鬼的酒鬼。

不過,因此就認為覺察對選擇沒有助益,那也不必。完形諮商中的「覺察」其實分為好幾個層次。最初是意識層面,或說認知上的覺察;剛才說,知道或承認自己是個酗酒者,就是在這個層次。這第一步的覺察雖可能還無法改變酗酒的行為,然酗酒者要戒酒,勢必先要承認且面對自己的問題,才有改變的機會;因此,它仍是個重要的覺察,只是需要更進一步地往內覺察。

此酗酒者還要繼續探索酗酒行為背後的情緒和未能滿足的各種需求。當他看清楚自己不停地喝酒,除了上癮外,更是在逃避面對自己情感和事業上的挫敗,而這樣老喝得醉醺醺的逃避,他那渴望被愛和成就的需求就愈不能滿足,以致所期盼的生活離自己愈來愈遠。這是情緒與需求層面的覺察,到這個層次的覺察,此人會選擇戒酒並能切實執行的機會就大增。

再深入另兩層覺察頗為複雜,暫且不在此討論。

其實,第二層情緒與需求的覺察已相當困難,因不只「瞭解」內在情緒和需求為何(那還是停留在第一層的覺察),還要能掌控此情緒或欲望不去干擾選擇,才算清明的覺察。

    我在參與某次活動裡認識一位志工,暫且稱她為雅子吧!服務時總是笑容可掬、耐心地解答參加者的疑問、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的她,引起我的注意。在休息的空檔,我誇讚她溫柔、有耐心,她竟嘆了口氣感慨地回應:「要是我未婚夫也這樣認為就好了,他總嫌我脾氣不好又神經質。」看她苦惱的模樣,我們就坐下,聊了起來。

    小雅和未婚夫已交往多年,初期他曾劈腿,但小雅選擇原諒,對方也保證不會再犯,到目前為止也確實守住這承諾。小雅未婚夫的工作環境中,多是年輕未婚的女性同事,而他不但人長得高帥,個性熱心又不拘小節,且負責資訊部門,有相當強的專業能力,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協助解決同事私人電腦上的疑難雜症,甚至到同事家中幫忙。

小雅對這樣超時的幫忙,多次提出質疑和不滿,未婚夫總以這是他的職責為由,依然故我。為此他們經常吵架,尤其在未婚夫因怕麻煩而瞞著小雅時,兩人更會大吵。婚期愈近,小雅愈不安,愈無法忍受這樣的「助人行為」,吵到兩人都開始動搖結婚的決定。

    我問小雅內在的需求和感受,她很明白對對方的愛很深,害怕失去他,非常渴望兩人結連理,並能天長地久,也知道用吵架的方式很不智,那和內在真正的感情不一致,但又總是控制不住。

小雅自己清楚地分析著:一方面因為好好講,對方總有充分的理由辯解。反而有時大發脾氣後,未婚夫還真會婉拒一些額外的幫忙,特別是小雅最在乎的──到獨居女同事家中修電腦;另方面,要小雅表達出自己真實的害怕和渴望,讓她覺得自己是在「要」,或有示弱的味道,那似乎就矮他一截,會出現另一種更強的害怕──對方會不再珍惜她;而小雅也沒法不在意、不擔心未婚夫這樣的行為。

是呀!連旁觀角色的我也都感覺到,在現今社會,小雅的擔憂可不全然是非理性的多疑。

這種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但就是無法讓它不影響我們去選擇因應的方式,以及因害怕表達內在真實需求與感受,而選擇了莫名的行為反應,不是我們經常會經驗的狀況嗎?

做爸媽的,常因愛孩子而擔心他們的安危,卻在孩子漫不經心時,急得生氣罵人,造成緊張不良的親子關係;對好言相勸聽不進的好友,內心的關心也常成了氣急敗壞的指責,而破壞了兩人的親密關係。

不過,這種情況完形諮商仍認為是覺察還不夠清明,該更深入去探索,是什麼阻礙我們如實、不扭曲的表達情緒?是什麼讓我們害怕說出內心真實的渴望和感受?但一般人實在不容易以一己之力而有所突破。

此外,這還牽涉到執行能力和「習慣性」的問題。如那些只會用禁令、責備來表達關愛的父母,可能是缺乏表達正向關懷的口語能力,而非情緒覺察與掌控的問題。

有位學員曾問我,她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清楚的覺察,也做了正確的選擇,何以反而變得不自在、不快樂了?我再進一步瞭解她的狀況,原來她已進入中年前期,身體出現了不適的症狀,醫生鄭重要求她改變生活習慣,戒掉愛吃冰(天熱時,她常以冰代飯,還要傳統的刨冰才覺得過癮)和晚睡的習性,而那不舒服就是改變舊習慣的必經歷程呀!

我很能體會,放棄最愛(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不開心。因我也該戒咖啡和學游泳,但總有千百個「理由」拖延著,至今仍未能下定決心去執行。

改變一個舊有的習性或培養一個從未有過的好習慣,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覺察清楚我們真正的需要,而且做了對我們最好的選擇。尤其,像老化、生病這種不可控制、只剩有限選項的狀況,雖知道什麼是對的選擇,卻總帶著無奈、不得已的心情,更不容易積極地去改變。

同樣地,若因外在環境發生無法抗衡的事情而被迫選擇,如遭受各種天災、意外、他人侵犯、攻擊和戰爭,而造成不幸的結果,我們卻只能接受或面對,但那不甘心、為什麼是我、老天爺不公平等情緒會拖住我們,以致難去「執行」或「反應」那不得不的選擇,或是我們當下實在缺少執行那選擇的能力。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唉!這人人都渴望擁有的「自由」──人類的自由就只能表現在「選擇的權力」上-卻和「責任」緊緊連在一起。而對多數人而言,責任是多麼地不可承受之重!

難怪,孔老夫子也只能期待人們,直到七十歲,才能在不踰矩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在那個年代,七十高壽者可是相當稀有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