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瑋 著

本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2010七月號

中瑋老師文章 

不論是自我改變,或是幫助他人「改變」,都要以接納為先

有人討厭自己慢吞吞的特質;有人不喜歡自己猶豫不決;有人想改掉老是想太多、顧慮東顧慮西的個性;有人害怕自己暴躁的脾氣,希望變成沈穩冷靜的樣貌。人們似乎很追求「完美」,不斷企圖去改變自己,期盼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理想者。

然而,從事諮商工作多年,愈來愈能體會,每個人身上所擁有的任何一個特質,不論在所處社會價值系統中是正或負向,都對我們這個人具有存在的價值和功能。

例如,有位學生感覺自己除了「照顧別人」的特質外,也有「自私自利」的部分。他非常想去除自私自利的特質。我讓他想想,自私帶給他什麼好處?一開始,他認為自私怎麼會有好處?我請他仔細體會,當他自私時對自己會有什麼幫助。他遲疑地回應:「可以讓自己做想做的事吧!也比較不會因一直照顧別人而太累……」沒錯呀!只要適當地運用自私這特性,是能讓他的生活更平衡,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某項特質改掉呢!

奧修大師也這樣說過:「沒有一朵玫瑰想要變成一朵蓮花;沒有一朵蓮花想要變成其他任何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它本然的樣子存在,很滿足,而且很喜悅,只有人是瘋狂的,一直想要變成什麼,想要證明什麼。」

在完形諮商工作中,我會讓某個被討厭的特質與擁有此特質的「主人」進行空椅對話,以協助主人瞭解與接納這原不被喜愛的特質。很奇妙地,當這個特質被接納了,某些變化就會在這主人身上發生。

在一次團體工作裡,一位成員很厭惡自己衝動、愛冒險、變化多端、沒定性的特質,他自己形容,常想用大刀砍掉這個特質或威脅其不准出現。

我請他先「成為」那個特質,向擁有此特質的「主人」說自己的特性、對主人的正向功能、被主人討厭的感覺,以及對主人對待方式的期待。

這特質很難說出自己的優點和對主人的貢獻,但我聽此特質介紹著自己時,好羨慕這位成員能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忍不住說:「我覺得你好自由、好有力量,那變化多端的本事,似乎能創造出好多新奇而美好的生活!」這特質聽我這樣說,開心地承認其實自己也這樣覺得,可惜主人不喜歡他、不想要他。

我請他直接把這些好處和心情告訴主人。接著,我再要他坐回主人的位置。

主人回應時承認,很多年前在國外讀書時,允許這特質充分發揮,那段時間真是開心極了,但現在的工作環境並不適合這樣的特質表現,卻感到控制不住這特質的出沒,只好想要把他趕走。

我請他們好好商量一下。主人誠懇地告訴這特質:「我其實是很喜歡你的,我們曾一起有過很棒的一段日子,但你現在不適宜太常出來,你也知道的。可是你已被我餵養得很強大,我管不住你了,才對你那麼凶……」

特質的回應,讓在一旁聽著的我既驚訝又動容,他說:「我只是要你的關愛,我願意聽你的話,你若真的喜歡我、肯定我,我會接受你的管制,你讓我出來的時候,我才出來。」我不禁幫主人進一步核對:「沒有底線嗎?若很久都不能出來呢?」這特質肯定地看著主人說:「是的,只要你真心愛我,我可以等,沒有期限!」

這樣的對話,這樣的相互瞭解與接納,讓我感動得紅了眼眶。似乎這就是一個人內在和好的過程,以及所形成的效果。

自我改變如此,在幫助他人「改變」時,也是同樣的,要以接納為先。

一位當事人因失落而陷入低落的狀態,她述說著:活到這年紀,卻沒做過什麼真正有成就的事,現在又面對這麼大的失落事件,非常討厭如此一事無成的自己,想放棄自己算了。她的眼,因止不住的淚和痛苦的情緒,顯得空洞和茫然,讓我一度恍惚感覺到,她這個人已離開這諮商室、離開我了!

我心疼她受這樣的苦,當然想幫她走出這生命谷底,但我知道,她在此刻需要的不是我去用力拉她(我也拉不了的),而是,我真心的陪伴與接納的理解。

諮商的時間快到尾聲了,我邀請她坐到另一張空的椅子上,透過呼吸平復她的情緒,讓她從旁觀者的角色,看看這絕望無助的自己,我在一旁摘要她剛剛自述的失落經驗和對自己的厭惡。

她望著「自己」的眼神慢慢地清明起來,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帶著不同於之前的淚說:「唉!若她是我身邊的友人,我會覺得她很不容易,面對這樣的遭遇,還能奮力維持著生活的日常步調,不讓年邁的父母擔心,更來接受諮商。她一點都不糟,不必那麼嚴厲的否定自己,那不是她的錯!」停頓了一會兒,她又補了一句:「我真的心疼她!」

我摸摸胸口問她:「是這裡的感覺嗎?」她點點頭。我請她親口對「自己」,說出這些發自內心的感受。她抱起原來自己座位上的抱枕輕撫著,既有力又溫柔地說出這份對自己的心疼與接納。

只有當人們願意接納自己,才可能走出墜落的深谷,改變那想放棄自己的念頭。

人們最害怕、欲除之而後快的負向情緒亦然。情緒是各種內、外在刺激事件下的本能反應,由原始大腦所掌控。你愈想剷除它,它就愈強烈;因此,最好的情緒管理方式,也是以「接納」為先。

發生了因他人疏忽所造成的車禍,身體受了傷,你能改變什麼呢?只能接受已發生了的事實,以及接受因此事件而生的情緒。你可以生氣對方的過失;可責怪自己運氣不好;害怕、擔憂自己的傷勢;焦急因此耽誤的工作和被干擾的生活。但你仍只有去面對這樣的事實,和接納自己因此衍生的情緒。若你想去抗拒已發生的事或那些情緒,你會過度關注在那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反而賦予它們更多的能量,它們會更強大,也就遲遲無法過去和消退了。

於是,我慢慢地能真正理解完形諮商理論所談的「改變的矛盾理論」:「只有放棄改變的企圖,改變才有可能發生。」另一位完形諮商師Beisser(1970)也提出相似的主張:「改變往往發生在個體想要成為他自己的時候,而不是他想要成為另一個人的時候。」

        只有放棄改變的企圖,先能「接納」本然的自我或他人之後,改變才會神奇地開始醞釀而逐漸發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