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輔導員 吳欣燁 著

生命不在「   」,在於瞭解。你可曾靜下心來,聆聽內在的聲音?

欣燁 文章 

當我首次聽聞哈科米,這新興的方式,腦袋中是充滿疑問,這什麼可愛的名字?而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哈科米工作坊,我才理解到,哈科米不僅是種方法,也是種態度,甚至比這些更深的:源自於內在那充滿直覺的,溫柔的對待。

 

        蘇軾〈水調歌頭〉一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敘寫著在金字塔頂端的孤單與矛盾,映照至今日的臺灣社會,繁忙的生活,各年齡層的人們,多因工作、課業、家庭,以「未來」為名,穿著「效率」的紗衣,被壓力追趕著,然後在這波浪潮中,有人敗陣下來,躺臥谷底的深淵;有人穩住戰腳,但哪兒都去不了;而有人奮勇直前享受往上爬的喜悅,但腳步停不下來,因為,他不知道如果他停了下來,要做些什麼?一陣空虛,從心底襲捲而來。這是現今常態,因為我們總想要自己「更好」,但往往受限時空因素,將自己綑綁,所幸,今日開始有人意識到這點,漸漸興起照顧自己的念頭,哈科米的出現,就是幫助人們探索自我內在,從旁當個溫柔的觀察者,慢慢的陪伴,與聆聽。

 

人都是單獨的生命,在生活的洪流中尋找個人歸屬,我們從關係中去經驗,然後獲得個人想要。哈科米學派在北美已經發展相當成熟,呂旭立基金會從2010年開始引進此學派,邀請到國際少數獲得哈克米最高認證訓練師資格的老師─Rob Bageant進行一連串工作坊與自我成長和訓練團體,在一次機會中,我有幸能由Rob老師的帶領,進入哈科米非語言訊息覺察的世界,暫時放下所有一切與外在的關係,從覺察開始,用眼、心、用直覺、用身體去感受與練習,然後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感受到自己的狀態,也幫助自己能更加覺察他人內心的狀態。這是一種看見與被看見的歷程,看見自己是如何被自己與他人影響與感受的過程,以及自己是如何被自己或他人滋養的學習,哈科米不要求人的改變,而是邀請在當下的陪伴,空出一段與自己的空間,其中,我對Rob老師所強調「愛的同在」感到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包容與接納。這並非是要大家參加完工作坊後,在覺察到自己或他人狀態時,興起一股對與錯的批判,並非是具攻擊性的去了解、或想要改變對方,而是去接納自己或對方目前的狀態,帶著一點好奇,學習不隱瞞、如何「看到」對方而不侵略,創造一種安全的環境、去發現對方需要什麼才會感到安全,進而停留當下,這讓我想到德蕾莎修女講過的一句話:「愛就是在他人的需要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如果你的內在有任何不同的想法,都請試著瞭解它、經歷它,而非駁斥它、反對它,生命中的陪伴,首要來自於自己,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內在直覺,有著源源不絕的寶藏,滋養,油然而生。

 

 

          希望有更多的瞭解台灣哈科米中心網站 http://www.hakomi.com.tw/

          期待能夠學習在個人生活與人際關係中接受更多心理滋養

    哈科米系列工作坊:愛的同在、靜心、非語言訊息覺察、情緒滋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