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榮格講座—校園暴力學習心得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輔導員 陳佳慧 著

Allan榮格講堂  

        參加完Allen老師演講的主題「解析人性中的衝突、暴力與背叛的陰影」,有許多心情的觸動仍在餘波蕩漾。而我尤其對校園暴力這個主題很感興趣。可能是最近陸續在少年觀護所接諮商個案,也經常和一些服務對象為青少年的朋友談論關於青少年的狀況,而聽完老師的演講後覺得似乎更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也為自己找到了一些未來和青少年工作的服務方向。

        說到青少年這個族群,大家聽到的反應總是很兩極化,有人說是叛逆的狂飆期,也有人很羨慕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大多數的發展心理學中都有提到青少年的發展任務階段就是「自我認同」。他們要透過自己的體驗、經驗來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雖然看來叛逆,但仍需要成人的注意。這讓我想到自己在高中到大學階段,也有一段時間不願按照長輩的期待規劃,認為自己一定要擁有非常獨特的人生。記得那時候雖然唸的是台灣有名的升學高中,卻放下功課一頭熱的經營社團、熱衷於參與班級的事務和活動、晚上在夜店跳舞玩樂等等。想證明自己不需要按照長輩要求成績弄得很好也可以擁有很燦爛的人生。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還真符合青少年在追求自我認同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故意在衝撞家人和自己的極限,往常規中的反向前進,但也在那段時間漸漸摸索出自己的能力、自己想要經營的生活與人生中的位置。

        Allen老師提到年輕人為了區隔自己與成人的不同,會發展屬於青少年的文化,可能是有創意與活力,也可能是向成人社會的禁忌挑戰〈如贊同強暴或暴力〉去激發社會。青少年仍然在意成人的眼光,但不會去直接要求成人的認同,而是用挑戰社會規範的方式去激怒成人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因此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可以被視為是在青少年發展階段正常的心理狀態,而成人在面對青少年的挑釁行為也不必刻意降低位階去迎合他們,而是給他們彈性、甚至是反叛的空間。但如果有暴力或是觸法的行為,則是以看重和嚴肅的態度作出回應,提出指正,才能讓雙方有真誠的交流。雖然青少年需要透過抗爭才能得到自我成長,但透過這樣的交流機會他們才會學習到成人的方式。

        這讓我想到某些非行和霸凌少年,在接受法院判決後還得再面對家庭雙親的責打羞辱,或學校將之標籤為問題學生,在學校與其他同學區隔、或是漠視、放棄的態度,似乎都無法讓他們在為自己的錯誤擔負責任的同時,學習到適當與社會和人群相處的方式。令人覺得惋惜的是,法院的判決在青少年的主觀心理留下的是一道以暴制暴的陰影,而不是一個做人處事上改過與學習自新的機會。

         Allen老師提醒我們不能把80%青少年想變成大人的暴力行為,和成人的暴力行為相比。例如在青少年發生校園霸凌或暴力事件後,學校老師或成人都是很關鍵的人物,需要以認真嚴肅的態度面對,和青少年談他們做錯的事,讓青少年得到回應,而不是被孤立。如果青少年不理會或不回應,則要以堅定的態度追問,達成溝通。犯罪的青少年固然得學習替自己過去的行為承擔責任,然而家庭社會後續對他們的影響也值得我們謹慎思考,不只是在行為上的指正,他們更需要生活週遭重要他人的接納與尊重,共同協助青少年重建自信與心理調適。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是對人性價值的終極關懷,我們也相信青少年的生命充滿無限可能,祝福他們經驗追尋自己的種種磨練中蛻變成翩翩飛舞的彩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