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也有保護機制 

曹中瑋 著

本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2008四月號

人們總是趨樂避苦的,當面對太大的負面情緒而受苦,又無以遁逃時,就會發展出一種保護機制──壓抑或隔絕情緒,讓自己沒有覺察。而對情緒失去覺察力,自然也就談不上管理情緒,成為一位情緒成熟的人了。

 

陪伴讓人動容的生命奮戰,我卻睡著了。

那年,我參加一個諮商師的長期訓練團體,前兩年的課程設計,主要在處理我們每位成員生命中的創痛經驗。團體過程中我常感到困惑,每當有夥伴在經歷過往令人心碎的故事時,竟有成員睡著了!我在想,陪伴這麼讓人動容的生命奮戰,怎麼會睡得著?沒有同理心嗎?這樣如何能當個好的諮商師?還是生活太累、工作過勞,身體實在撐不住?那麼付這麼貴的學費來這裡睡覺,也實在太不划算了!直到我也經歷了類似的奇妙經驗。

那天,我精神很好的進入團體,認真地準備好學習和體驗。老師做了簡單的暖身後,就由一位夥伴出來「工作」,他才剛開始要談小時候的一些經驗,不知怎地,我眼皮就愈來愈重,握著筆寫筆記的手也開始不受控制;很快地,我就睡得不省人事啦!

不知過了多久,我醒來了。此時,老師已準備結束這段諮商,正幫這位夥伴收拾情緒。那種感覺很詭異,不像是一般睡覺醒來的感覺,倒像是電腦突然沒原由地當機,螢幕瞬間黑掉,過一會兒重新開機後,就又完全恢復了功能。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雖然有點不好意思在大家面前公開承認我剛才睡著了,仍忍不住在討論時,提出我對這樣奇怪經驗的疑惑。老師倒是一派了然於心的樣子,「輕鬆且自然」地說:「那妳可要探索看看,是不是也和這位夥伴有同樣的創傷經驗?而且,通常可能是妳不想面對而刻意忘掉了的事情!」

我更吃驚了,有這種事情?我不相信!但我還是問了坐在隔壁的成員,剛剛那夥伴處理的是什麼樣的議題。聽他描述時,我腦中真的浮現出一些模糊的印象。那晚回家,立刻打電話向大妹求證,大妹驚訝的回應:「妳不記得?怎麼可能!那時候妳還比我大呀!」哇!我終於體驗到人自我保護/欺騙功能的力道有多強。我不想記著這件不愉快的經驗,我就可以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當有類似刺激可能來喚醒我時,我就可以巧妙的利用沈睡躲過去。

 

人們會因為不想接受痛苦的事實,而不自覺地隔絕情緒

之後,我開始注意人們切斷情緒的「法術」。(我的學生也「受惠」很多,因我更能諒解學生上課睡著的狀況,說不定是我所舉的例子,觸動了他們內心塵封的記憶了呀!)

有時,短暫的隔絕情緒,對人來說是有益的,可以給人一段緩衝的時間,不會被太痛的情緒擊倒;例如,接到親人意外離開的訊息者,通常會先啟動「否認」的防護機制,不去相信那可怕的消息,自然就會暫緩痛苦的情緒。或是雖無奈接受這事實,但實在太沈重,仍先關掉情緒系統,不願去經驗失落的悲慟,讓自己以平靜無感的狀態處理逝者的後事。當然,這樣的隔絕情緒不能持續太久。

另外,有些職業的性質特殊,工作的過程經常需要面對相當多的負面情緒事件,但某些特殊時刻為要達成工作成效,有必要暫時保持較無情緒的理性狀態來因應。

十多年前的一天,先生出差,我獨自帶著女兒在家。睡夢中,我被刺耳的電話鈴聲驚醒,話筒那頭傳來某學生慌張、顫抖的聲音,告訴我一直有自殺危機的A學生正在另一線上和同學道別,她似乎獨自一人在家,且真的要行動了。我請通知我的學生要同學們努力地維持和A學生的通話,我則聯絡教官協助。教官立即火速地開車至學生住處,我也透過電話聽她說話,安撫她的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終於阻止了她的行為,並確定有人在旁陪伴。

這時天已微亮,我進浴室梳洗,望著鏡中的我,忽然發現,剛剛整個過程我幾乎完全沒有感受到情緒的波動。對這樣的我好陌生,也有點不安。但我知道,我似乎必須如此,才能冷靜、有效率地處理這件緊急事件。

很多助人工作,像醫護、救難、軍警、社工等都是具有如此性質的工作。不過,若這種隔絕的狀態成為常態,那不但會影響這些人工作外的日常生活,工作本身也會受到影響。你想,一位無感冷漠的醫生,如何能是個愛人如己的好醫生?而我這個諮商心理師更是,若我常關上情緒系統,我如何感同身受當事人的痛楚?又如何做好我的助人工作?

 

理性隔絕情緒,才能掌控情緒

情緒是一套完整的系統,隔絕自己的負面情緒,當然也就隔絕了快樂、愉悅、滿足、祥和等正向感受。人生追求的不就是這些美好的感動?沒有了感覺地活著,如何能真切地享受生命的燦爛?而在人際相處間,若失去感受能力,人與人也不可能建立親密的互動,產生愛與關懷的幸福關係!

但有一種例外的情形,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過多或過大的負面情緒經驗,而磨練出隔絕情緒的本領,且逐漸發展成一套固定的反應模式,人生路程也就加倍難行。沒有了感覺,會失去情緒的預警、保護、激發因應變化的潛能等功能,讓我們對外在的危險和入侵失去防禦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就無法體會他人的情緒。不只嚴重影響個人與他人關係的建立與相處,更可能造成一個沒有同理能力的冷血「殺手」。

而人類最核心的恐懼,就是自我不存在感和自我無價值感。隔絕自己的情緒代表著和自己斷絕關係。成為一個狀似不「存有」的人,如行屍走肉般漠然地活著,那是一種深層的悲哀。

當然,通常情緒的隔絕並非為全有或全無的狀態。要減低隔絕情緒的程度,我們必須提高對情緒的覺察能力。

要有好的情緒覺察,首先要去找出自己切斷情緒的「招式」,特別是那種自動化而不自覺的方法。有的人會運用身體的機制,如吞嚥、緊咬嘴唇,身體僵硬(好像是讓用身體成為盔甲來隔斷)的方式拒絕情緒浮現出意識面;有人會用睡覺、打岔、故左右而言它、總是微笑或不斷地說話、做事、打電動來阻斷情緒。有人就是很漠然、超理智的讓自己遠離感覺。

掌握住自己隔絕情緒的習慣方式,才能自主的來控制它。在必要時,為自己爭取因應變化的緩衝時間。

 

《曹中瑋的分享》

平時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時,可以試著不讓它出來干擾情緒的覺察。這樣才能好好地去接觸、認識、瞭解和接納情緒,逐漸學習真正地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