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的要每一刻都有意義嗎?


                           

文 / 旭立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馬度芸

 

為了讓自己可以專心發呆,他決定將發呆時的心中感想毫無修飾的寫下來,若是覺得無聊就寫下「我覺得很無聊」,雖然嚴格講起來,動筆就不全算發呆,但這樣應該可以幫助自己發呆個幾分鐘吧!拿著紙筆,正要開始,想找一本厚書墊在膝上,一看這封面,哇,培養創意力必讀,這書應該要翻一下…,結果,發呆又沒成功。

他喪失了發呆的能力,無法想起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再也無法發呆。心和腦都像永遠無法填滿的黑洞,飢餓且不能抑制的攫取每一分看得見的知識、想法、問題、笑話、解決方案,以及事不關己的閒話八卦,只要一刻沒有在努力活動,彷彿就會沉在深深的無底的宇宙,什麼都不做,生命還存在嗎?

看看這幅得獎的攝影作品:五個孩子排成一排蹲在地上,直愣愣的看著大約是前方,眼光無目標似的往下垂著,五個人的目光彷彿聚焦在或遠或近不同的空氣中。原以為又是什麼戰亂下可憐可悲的故事縮影,但走近一看,作品名稱是:「練習發呆」。發呆,原是一個孩子們認真卻自然的遊戲!

叫大人練習發呆試試看,可沒那麼簡單,大人是演技好,演出貌似發呆,並不是真的發呆。發呆,意謂著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不管自己也不管別人的眼光,就只是發呆。

很多人扣除工作與日常作息外,把生活中所有時間都排滿了禪修、瑜珈、健身,在忙碌節奏中搶下一方清靜,但仍很難避免在從事這些活動時,腦中不亂想,念頭不亂竄,身體呆了,腦袋可不呆,腦中仍隨時充滿了對環境、老師、同儕及自己的批評、欣賞或對話。僅僅是發呆,談何容易?

有位媽媽曾告訴我她的挫折:孩子放學回家,說是羨慕另一位同學的媽媽,傻傻的、忘東忘西的,且常常發呆。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比較聰明,比較在意孩子的教育,為什麼孩子羨慕的是別人的媽媽?

再多聊一下,我開始更了解這位媽媽,原來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她都緊緊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機會,在接孩子回家的車上,遇到有路人闖紅燈一定要嚴格指責,看到路邊的流浪狗得說個愛心與責任的故事,瞄到路邊有排隊名店排著長長的人龍就要趁機激勵孩子努力一定會成功,所以一路上都在教育孩子,在這樣的氣氛下孩子跟同伴想聊些無聊的八卦,好像開不了口。

生活,真的要每一刻都有意義嗎?

生命不能沒有意義,否則會迷失在即刻的感官與慾望滿足當中;但,生活,真的要每一刻都有意義嗎?意義,是自己定義的,若是生活中充滿了自己定義的意義,該怎麼跟別人妥協呢?若是連發呆或無意義的時刻都不存在,上帝還有什麼空間在你身上彰顯意料之外的意義呢?

走文到這兒,抬頭一看,咖啡廳裡左邊這一桌等待飲料上桌的四個人各自低頭在臉書上打卡;右邊這一桌的兩個人一人在回電話,另一人立刻手不得閒的打起電動,滿室咖啡香,竟沒有人在發呆?再過幾年,我看可能得有人發起保護運動,才不致讓發呆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