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無解的困境,面對過,所學到「經驗」,將成為接下去人生路程中的錦囊秘笈。

文 / 曹中瑋 老師

 

一所小學校慶園遊會的場景裡,一年級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進行闖關遊戲。其中一關是將一大碗公的果汁分裝進五個細頸玻璃瓶裡,提供的幾樣輔助工具並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動腦筋加以組合後才能藉此完成任務。

大多數隨行家長都立即告訴孩子該如何處理,讓孩子能快速闖關。然而有一位母親很特別,耐心地陪著而不介入,並不斷鼓勵孩子嘗試錯誤。當這孩子獨力找出方法成功分裝完成後,母親發出興奮的讚嘆聲。我看到那孩子臉上綻放出充滿自信的燦爛笑容。

非常佩服這位母親的智慧與定力。我知道那孩子闖關的時間會比別人長,但他不只學會了老師們費心設計想讓學生得到的知識和技巧,更寶貴的是,他體會到自己的力量,產生了踏實的成就感,那會是他一生最珍貴的資產。
他的所得,來自於那過程中的親身經驗。

完形諮商相信:「只有透過親身體驗,這樣的經驗才能被納入個人的內在系統,而產生真正的改變。」因此在完形諮商過程中,諮商師需要創造許多機會讓當事人在當下,重新經歷他生命中的「未竟事宜」、膠著的生活困境,以及逃避的痛苦情緒。

然而,要當事人勇於嘗試與體驗,特別對那些負向的創傷經驗,必需先提供一個充滿安全、自由、接納與愛的關係與環境。

人的成長亦然。

我成為母親角色已近二十四個年頭,深刻體會要做到全然接納並付出「真愛」,讓孩子帶著充分安全感,自由、勇敢地探索與經驗這個世界,實在是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務。

全然接納必須有很深的相信,相信人是向善並天生擁有充分潛能;相信成長必會經歷挫折、磨難、困頓和痛苦,而這些過程都必須親身面對,沒人可替代;更要相信自己能有智慧的陪伴在旁,提供適時適量的指引和提點。

任何父母親看到自己的寶貝受到委屈和難受,即便是一丁點兒,也都會心疼、不捨。於是總想為他們多做一些,怕少做了什麼,孩子會受傷,不再幸福快樂。更難免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到或做不好,過度地幫他或替他做了。

記得每次女兒要去嘗試新的活動,像國小獨自搭飛機返澎湖老家、國中第一次和同學去KTV唱歌、不要我陪單獨應考高中基測、高中暑假自己去日本找堂姐並遊學、首次和同學去跨年、開始騎機車和開車。我都要努力克服心中的不安與焦慮,看似冷靜地提醒必要的注意事項或陪女兒做行前規劃。

通常女兒還是看得出我的緊張,會豪邁地安慰我:「安啦!我怕痛又怕死,一定小心行事,絕不冒無畏的險。」

另一個讓我能克制住焦慮,不阻擋女兒去「冒險」的力量,來自於自己年輕時的經驗。那時父親管得嚴,但我總有辦法用欺瞞的方式做到我想做的。我想聰明有主見的女兒一定也會如此,那我情願因為允許而有機會協助她做好準備。

而當女兒在學校遇到各種挫折,以及和老師、同學產生誤會或衝突時,我也必須壓制想幫她解決的衝動,耐著性子傾聽,討論處理的方式,然後讓她自己去執行。有時她成功地面對了挑戰,我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有時她會處理不好造成不理想的後果,我也難免懷疑自己的相信,更自責為何不涉入多些,甚至該要求女兒照我的方法處理。這種狀況發生,身為母親的我就會被悔恨的情緒折磨一陣子。

還好,我有大師在背後加持,使我撐過內心的拉扯與掙扎。

證嚴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師父又說:「父母如果相信,他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他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我想反過來說,若父母老是認為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這擔心很可能就成了社會心理學所談的「自我應驗預言」,孩子果然就會如父母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或無法為自己負責任。

至於「真愛」,心理學家佛洛姆認為真愛包含了四個部分:尊重、關懷、瞭解、責任。

一般人對愛的付出或體會多著墨於「關懷」這部分。其實有效的關懷,同時需要帶著「尊重」與「瞭解」兩部分。尊重對方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其獨特性和為人的權利,不論他年紀多大;給予的關懷更要基於對對方的瞭解,不然給的關心非對方所要,關懷將變質為強制壓迫。

之前一直都在師範院校教書。早期學校招收的多是公費生,畢業後必定保障分發到小學教書。常有父母為了孩子日後有份穩定的好工作,特別是女兒,「強迫」孩子填選師範院校。

在某年的新生訓練報到時,一位焦急的母親得知我是她孩子的導師,拉著我,要我幫忙安撫那孩子好好地讀下去。當時她激動的話語,至今仍鮮明地在我耳邊迴盪:「為什麼我們鋪好了紅地毯的路,她不願意走,偏偏想去走充斥危險的碎石子路?!」

我瞭解這憂心忡忡的母親,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期盼孩子會有平順、安全、有保障的未來,不想讓孩子接受可能的磨難。然而她忘了,孩子不是她,孩子眼中的路況也和母親不同,而路將抵達的目的地更有各自的預期。最重要的,不論是怎樣的一條路,都必須由孩子親身、獨自去經歷,既然是他要走的路,我們又何必為他選擇,為他鋪設地毯或PU跑道呢?

不只是成長中的孩子,成人也是一樣的。當遇見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挫敗、失落和傷痛時,逃避、否認、戴上面具和穿著盔甲,也只能暫時躲過。這些狀況並不會真的消失不見;勇敢地迎向前去,才有機會解決問題。即使是無解的困境,面對過,所學到「經驗」,也將成為接下去人生路程中的錦囊秘笈。

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其實這句話若為真,是有先決條件的。那失敗必須是你曾親身努力投入,用心參與過的事情,尤其在確定失敗時,你依然留在當下「經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