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知創作工作坊

 

王慶蘋 Emily Wang

 

EmilyWang_photomontage.jpg

Emily Wang, Waltz for L, Digital Montage, 2017.

 

 

與視覺創作相關的工作坊多不勝數,使用一個特定的名稱是為了出奇制勝嗎?我似乎有必要先談一下所謂的「感知」,原因和前述完全無關,而是朋友與學生常提醒我「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所謂的『感知』。」。但大部份的人都可以了解「觀看」指的是什麼 - 是和視線所見有關不是嗎?所以,視覺藝術是與視線所及相關而產生的作品對嗎?如果你描繪或拍攝的是一種抽象的內在風景呢?我們的內臟其實不存在那樣一雙「心眼」看見人性內在風景的起伏。此時,你會說我在使用比喻。那麼,你正透過你的感知能力掌握了我想說的比喻 - 視覺藝術創作的起源不只是在於看見了什麼,還在於感受、體會與察覺到什麼 - 透過感受而逐漸認識的能力。

 

在較佳的情況下我們形容那是敏銳的直覺能力。當這樣的直覺歷經沉澱、凝聚、拋光,成為一種濃縮的存在,便成為「洞察」,我們彷彿有了一雙清澈的心眼。

 

相較於清澈的心眼,我想我們可以將「感知能力」稱為一種「純真的心眼」- 我們接受世界的影響,我們回應、映照世界。我們伸出手揉捏大地一團黏土,世界也反身揉進我們的存在 - 身體的、神經肌理的、靈魂的,塑造了我們。感知能力既然是一雙純真的心眼,存在於每個人內裡,為什麼需要學習?視覺與感知能力雖然為人類天生內有的能力,但卻是與文明社會化習慣用來溝通的文字思維不同的無聲語意系統。因為與生俱來,所以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不需費吹灰之力;也因此逐漸鈍去消退。

 

視覺藝術既然與感知相關,為什麼不開個身體工作坊開發身體潛能?創作的本質與身體開發的目的不同。雖然在創作歷程中,創作者將不斷經歷個人存在危機與人格缺陷的挑戰、並有機會一再超越,但創作的目的仍在於孕育與催生一個獨立、渾然自在的生命實體 - 作品。創作是一再地參與並成就一個宇宙的新生。

 

在一個以論述為高的二元當代藝術現象裡,我想創作真正的問題是「感入其身的能力」(empathy)與其相關的感知能力的琢磨。因為能感入其身,領悟才會真正的可能。創作者對無聲的感知語言與媒材互動進行的精密聆聽與迴響的能力、不計成敗日復一日與混沌打滾的耐力,還有一顆願對宇宙敞開大門呼喊「來影響我吧!」的求知好奇,讓一個具備獨立生命力的作品成為可能。

 

「世界進來-影響我吧!」所以我稱視覺語言為「感知語言」,而視覺藝術的創作為感知創作。這個工作坊提供的是感知創作基礎的整體接觸。

 

我們將透過與光線、紙材等媒介的接觸讓媒材影響我們、陷我們於困惑之中。同時,我們學習在猶疑與嘗試中辨認我們與媒材所進行的拉鋸與對話,及超越拉鋸促使作品生成的可能性。而為此聚集在一起進行這樣實驗的我們,彼此間也將進行一場無聲的感知交換。透過你、我與媒材間進行的多重張力對話與協調歷程,我們企圖促成一個完整作品的生成。
 

 

 

 

arrow
arrow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