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師/旭立基金會特約講師 蔡汶芳

 

藝術創作能活化大腦的神經網絡,讓個人的經驗感受作有意義的連結,並增進社交互動,是支持老化與維持功能的重要關鍵。

 

失智症藝術治療 療癒長輩的心

不論是正常老化或失智退化,記憶的流逝是不可避免的,失落與挑戰的確也伴隨著老化的歷程。藝術治療可以刺激大腦不同區域的運作,增進或維持認知、情緒、生理與社交的能力,進而提昇失智長輩的生活品質。

著名法國藝術家Henri Matisse(1869-1954)曾說:「我夢寐以求的藝術,是平衡、純潔、寧靜、令人無憂無慮,是…舒緩大腦,得以平靜,是某種可與解除疲勞的安樂椅相媲美的東西」。

在陪伴失智長輩藝術治療的歷程中,藝術治療師應重視的是創作過程,而非完成的成品。因此,如何在長輩創作過程中彈性的因應老化與失智退化的不同狀態,引導長輩發揮創意,透過將想傳達的情緒感受或是經驗記憶孕育成形就很重要。

藝術創作媒材的運用,會引發不同的心理與生理的經驗感受,加上失智長輩不同的狀態,所以沒有絕對標準。透過個人創作經驗,以及對理論的理解和實務經驗的累積,是藝術治療師成功運用媒材不可缺少的。在此藉由實務經驗的分享提供讀者參考。

 

多元媒材提供選擇性

在不引發失智長輩選擇焦慮的前提下,媒材的選用應求多元,縱然單一的素材,也可以提供不同色彩或是運用的型態,讓長輩可以有選擇性以激發創造力。由於大多數的長輩對於藝術的認知停留在寫實與具像的呈現,介紹非具象創作方式或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可以讓長輩了解創作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Wald,1984)。例如介紹Henri Matisse的拼貼作品時,常有長輩回應:「這個我也會」、「原來做藝術家這麼簡單」,進而樂意從藝術家的經驗中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Matisse老年時期拼貼作品呈現的型態,提供一個容易、自主的操作方式,能夠增進長輩對於圖、地空間的學習與表達。(圖1)

文稿附圖_圖一 夢境或惡夢.jpg

圖1:一位輕度失智長輩受Matisse作品啟發而創作的作品。

 

引發長輩自主性

運用媒材與創作活動主題的結合,能夠進一步引發自主性。例如一位輕偏中度失智的奶奶沒有藝術創作的經驗,她原先習慣的生活模式是現實導向、依循指令,以及做有用、不浪費時間的事。在開始參與藝術創作團體時,奶奶除了覺得浪費材料外,也表示不知道要做什麼。為了引發老人家的自主性,我設計了「祝福娃娃」的創作活動。從賦予創作意義開始,邀請長輩們先寫下給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祝福話語,然後運用複合媒材來創作祝福娃娃。由於創作主題與過程本身是一個持續性的積極邀請,讓奶奶在纏繞鐵絲塑形後,主動提出「鐵絲人形沒分量」的觀察;在使用布條纏繞人形給予體積感時,也自發詢問並思考如何製作服裝與頭髮,選用自己喜歡的布料、珠珠、並且進一步製作帽子、項鍊和手鍊,最後貼上眼珠和紅色毛線代表微笑,將作品創作成自己想要的形象。藝術創作的成品能提供視覺的即時回饋,讓奶奶自主性和自信心顯著的提升,進而享受創作的樂趣。(圖2)

附圖二-祝福娃娃.jpg

圖2:開始抗拒參與藝術創作輕偏中度失智奶奶自主完成的「祝福娃娃」。

 

動手做 活化個人記憶

失智長輩明顯退化的是短期工作記憶,透過身體的習慣動作或是實際操作,可以連結長期記憶中的程序性記憶(Jensen,1997)。

有位來到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女士談到她患有輕度失智症的父親。這位長輩在練了一輩子書法後,居然完全忘了自己會寫書法。為了讓老人家重新動筆,她曾經將墨汁與毛筆放在父親面前,但老人家仍說他不會寫書法。事實上,失智長輩通常忘記的是語言的指涉,或是有命名困難,而不是操作的動作本身。也就是他可能忘記了什麼是「寫書法」,卻不一定忘記寫書法的「動作」。

因此,在一次農曆新年前的團體中,我安排了春節裝飾的創作。準備了硯台、墨條來磨墨,因為我判斷爺爺熟悉的是傳統的文房四寶,而非現代方便的墨汁。我請這位爺爺幫忙磨墨,一開始他說不會,但仍接受了邀請。墨磨好之後,他說不會用毛筆,但在我請他試試看毛筆寫起來和其他的筆有什麼不同後,也願意嘗試。剛開始他確實忘記某些字的筆畫,適時的提示後,很快進入書寫狀態,一筆一劃都顯現書法底子。(圖3)

附圖三-春節飾品.jpg

圖3左一:春節飾品是一位輕度失智爺爺的創作,可見其深厚的書法根基。

 

帶入新的學習機會

創作的過程可以透過重複性的操作和練習來增進學習,而學習可以活化腦神經細胞與改變神經的連結。因此,要帶入新的創作媒材或是方式,避免在單次活動中加入太多不熟悉的步驟而產生混淆,新元素的加入需要逐步、漸進的,像是點、線、面概念的擴展等。介紹不熟悉的創作媒材,可以在說明的同時示範操作的方式,讓失智長輩清楚的認識、嘗試與了解運用的可能性。但並非做一個成品或樣品,因為那容易引起失智長輩的模仿而喪失創意。讓失智長輩累積之前的創作經驗,再加入新的元素,就能引發新的學習與增進新的連結。

 

運用素材特性延伸創意

當我們關心與瞭解失智長輩的特性,願意接受所帶來的挑戰,就能在生活中發現許多創意的可能性。我曾經在清理咖啡機時,發現濾紙良好的滲透效果以及強韌而不易破裂的纖維,聯想到有些失智長輩因為神經反應系統的減緩,或是手部功能的障礙,而造成動作與反應時間的拉長,使得用彩色筆描繪時容易留下一灘灘彩色筆暈開的痕跡,甚至會濕破圖畫紙。加上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創作風格也漸漸的由連接的線條轉變成不連接的筆觸或是虛線的點。因此,在帶領中重度失智長輩的創作活動中,使用咖啡濾紙取代圖畫紙。透過濾紙的重複折疊,讓長輩緩慢移動的彩色筆,能在紙張上形成可以滲透到其他折面的色點,這轉化與強化了長輩緩慢特質的優勢,展開後為長輩帶來作品完整度提升的驚喜。(圖4)因此,藝術創作媒材的選擇與運用,重要的是要將藝術創作活動與媒材調整到符合失智長輩仍保有能力的程度,以發揮媒材最大的優點及避免缺點的產生(Wald,2008)。

附圖四-濾紙.jpg

4:一位中度失智奶奶用咖啡濾紙創作的作品。

 

 

 

在美國的工作經驗,讓我體會專業分工的重要性。老人機構願意外聘專業人員,而且是長期、持續性的合作。依據長輩需求提供每週兩次、每週或隔週一次的藝術治療團體。回台灣工作後,合作模式都是短期方案,對機構工作人員的期望是十八般武藝俱全,疏忽對品質的要求。缺乏深入認識不同媒材的差異性在創作歷程中的可能性與表達性,只重視或強調帶領失智長輩藝術活動的技巧或方式,反而喪失了藝術創作的療癒。

 

 

 

原文刊載於 熟年誌2017.5月號(No.62)
備註:文中圖片皆由作者提供.原雜誌刊載因圖片畫質因素,無法全部呈現於內文中.為求文稿說明的完整性於此篇補上原文照片.

 

arrow
arrow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