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榮格講座—「助人者的寶瓶與碎裂」學習心得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輔導員 陳佳慧 著
Carl Rogers的著作「成為一個人」中提到﹕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同理心為人本取向的助人者態度三個最重要的基本元素。Rogers認為當助人者能在每一時刻都感覺到當事人所體驗的每一種感覺,或體會到他所持有的個人意義。就稱為「同理心的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因為一般人很難得接受,也難得施予這種了解,所以Rogers認為當助人者能以當事人的觀點或感覺去抓住當事人在當時所體驗的內在世界,而同時他又能在這種同理心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那麼,變化就會發生了。
而今天在Allen老師星期五晚上「助人者的寶瓶與碎裂」講座中,老師提醒在座的助人者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要有同理心,但也同時要注意同理心的陷阱。因為同理心就像穿著個案的鞋子,用個案的主觀現象場來觀看世界,但如果只依賴個案提供的現象世界時,我們也就同樣掉入個案的困境世界。
Allen老師解釋因為當事人會帶著屬於他們的問題前來,而助人者能工作的部份就是根據當事人所提供的經驗和感覺,所以我們工作的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當事人的觀點。這也可以說是當事人的「自我形象」。而當事人自己主觀的經驗世界、週遭環境或別人眼中的當事人、真實的自我經常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一位有名的精神分析師說:「自我形象是扭曲的」。自我形象不是為了更洞悉自我,而是協助我們能在世界上適當的生存。自我形象的目的就是可以比較自在的在社會上走動、做事、生活。
另外,我們在工作時也要注意「症狀」﹕包括我們目前廣為使用DSM-IV,他是把所有精神疾病歸類化的參考標準,在發現症狀時,不是要去解決症狀,而是發現這個症狀背後有什麼訊息要告訴你。每個文化或國家會有不同症狀的顯現方式,尊重和了解族群的差異。助人者在處理的對策或方法上必須依據對方的環境、文化與時間有所不同去處理,聽到個案所說出來的故事,根據他所說得東西,去建構一個最適合幫助他的方法。(有些時候對個案最有療效的方法可能是符合當地文化的祭拜祖先而不是談話諮商)。
老師談到尊重和了解族群差異的部份,讓我想起我今年寒假至印度垂死之家近一個月的公益旅行,在當地所感受到深刻的文化震撼。雖然早有衛生條件不如台灣的心理準備,但也產生非常多的疑問,例如不解為何垂死之家並不採用先進的機器設備,所有的內務(包括洗衣打掃等)都倚靠來自全世界的旅行志工,效率不佳衛生條件也還是不好等等。然而這也讓我覺察到自己的文化價值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對方的差異有多大。也讓我在那些來自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卻留在當地一年半載的志工身上,每天辛苦但毫無抱怨的付出中,看到到尊重的真正意涵。助人不是一種教育或改變對方認同自己的價值,也不是要去尋找一個真理,而是尊重他的自主性,那些不是我們的理性可以掌控的部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