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輔導員 吳欣燁 著
生命,是上天給你的禮物,
生活,是你給上天的禮物。
每個人、每件事、每段時間、每片大地,都有他們的故事;我們在看見、聽到、碰觸等任何形式中接觸與經驗,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
聽過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作者。每每閱讀其著作,自己的內心就會充滿著感恩與珍惜,並興起勇氣穿越內心的害怕,去面對人生中的不確定,把握生活中各種具可能性的機會。
在其著作《再給我一天》中,主角奇克因父母離婚,由母親獨自將其與妹妹撫養長大,所以其與父親的聯繫,只有靠打棒球,才有機會能使父親主動找他。奇克成年後,原本是名棒球選手,但因為受了傷無法馳騁於球場,只好轉換跑道,但對於自己的工作總是不滿意,直到某天他在母親的生日會上欺騙了大家,跑去完成父親的「願望」:參加退休職棒賽,但也因此失去見母親的最後一面,這分自責使得他自我墮落,最終與老婆離婚、與女兒失去聯繫,直到發現女兒的婚禮並沒有邀請他出現,在莫大的打擊下走上了自殺一途,並開啟與過世的母親相遇的經過:
母親像從前那樣帶著笑容溫柔地對待,並帶領著奇克去拜訪她接下來要去見的每一個人,唯一不同的是,奇克變得貪圖地呼吸在母親身邊的每一刻、並想記住所有的一切。當奇克發現母親所拜訪的人是即將離去人間者這事實,母親便告訴他一句話:「當某一個人存在你心裡,他們就沒有真的消失。」這也是奇克會遇到母親的原因。通篇穿插著奇克過去回憶的片段,二分為「母親站出來支持我的時候」與「我沒有站出來支持母親的時候」,奇克才發現,母親給予他們的愛,是全心全意的,這樣的母親,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叫他努力去追求她這分愛,而也因為母親毫無保留的付出,才使孩子選擇了覺得可能會失去的那一方(父親),緊緊抓牢,只是成長過後的體會,讓自己陷入自責的深淵,而奇克也因這樣的「奇遇」,重新過他的人生。
請允許我引述編輯筆記的第一段話:「我們做孩子的人總是這樣,把得到的愛視為理所當然,而渴望把尚未得到的部份都填滿。已經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遺憾』兩個字。而我們苛求,對於已經得到的愛,我們還要更多。然而,關於失落,我們卻又可能太過認真,因為我們以為圓滿才是正常。」這就是這本書的通篇主旨,有時候我們總是太過於追求完美,追求那缺口一角,卻忽略自己本有的大一大塊,直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對於會走上自殺一途的人,他們當時的心情大多是「與其說活著有什麼意義?還不如說,活與不活有什麼差別。」身處於這樣的情況當中,最需要的是身邊有個親近的人,與其分享生活中的一切、內心的感受,有人陪在身邊,感受到自己被肯定的價值,而自己也需要給別人一個機會來觸碰你的心,倘若遇到不順心的事,沒有為自己開一個出口,最後只會困在自己的死胡同裡頭。
奇克的母親到底有沒有真的出現在他面前,我想已非重點,我看到的是奇克對於母親那深切的愛,除了去珍惜、把握還在身邊的人外,還要學會「放下」,寬恕自己的過去,才能有向前走的勇氣。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在報紙上閱讀到一則新聞,曾經為公益團體”Love life”、榮總93號病房(兒童病房)拍攝公益廣告的骨癌女童Dora,與病魔奮戰了將近四年時間,於近日安息地離世,因感動於報導,而上網搜尋了一下關於Dora的影音資料:這樣的孩子,動過7次手術、做過30次以上的化療,不過鏡頭前的她,依然保持著樂觀、正向的態度,我想她不只非常珍惜上天送給她的禮物,同時也不斷製作著一份大禮,獻給老天、也分享給在人間的親友、以及聽到她故事的人們,然後,我想起薛岳唱起〈如果還有明天〉這首歌,對他來說,「唱到最後一分一秒」,是他到死都堅持的事情,我想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遭受著苦痛,但他們「放下」了折磨自己的方式,選擇允許自己在這樣的狀態中,找到個人滋養與療癒自己的方式。
有的時候,不需要對自己講道理,只需要對自己允許,理解、接受,然後,愛。人都有能力自我給予,生活,也是自己給自己的禮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