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界介入的內外界覺察練習,剛開始時並不容易,要有耐性、仔細地停留在各種細微的感覺和身體變化。

文 /  曹中瑋 老師

 

你是否總是配著報紙、電視或電腦,匆匆吃完「該吃」的一餐;或和朋友聊天說笑,讓飯菜成為背景?想想你有多久沒專心品嚐食物的美味了?

你是否常常心不在焉地聽著別人說話,只想著何時可以插進話;或對不想聽的內容充耳不聞?回顧你有多久沒有用心聆聽外界的各種聲音?

你是否經常忽略身體的疼痛痠麻,只急著完成手邊的工作;還是努力在螢幕上廝殺或經營農場?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地回應你身體的訊息?

你是否都在感到情緒湧現時,立即轉移、否認,並告訴自己:「情緒這東西討厭得很!少來干擾我。」

 

若以上這些問題都符合對你的描述,請注意了!你可能已罹患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大頭腦症。它會使你逐步失去3/2的美好人生。

完形諮商認為人們具有三種覺察領域,一種是運用我們的眼、耳、鼻、舌、皮膚等五官來得到訊息的「外界覺察」;另一是「內界覺察」,指我們對身體內部的感知,如感到胃的灼熱感、喉嚨痛、氣息的流動,以及餓、渴等,情緒感受也屬內界覺察的範圍;而利用思考、想像、判斷、分析、計畫、比較、回憶等運作所得的覺知,是第三種:「中界覺察」。

人在出生後不久,前兩種覺察能力即已成熟,因此早年的成長主要靠它們來探索世界,以及和他人互動。只是受語言能力的限制,成人不容易了解幼兒如何善用此兩種覺察管道。

隨著孩童認知能力逐漸發展,身邊的重要他人很自然地集全力訓練中界覺察能力,學校教育的教學內容更以中界覺察能力為核心。中界覺察當然非常重要,但當教育過度以此為主軸,則很容易剝奪另外兩種覺察的運用,少用了的功能就會逐漸用盡、廢退。

而父母、師長們也常為了管教的方便,或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或主觀認為大人的判斷較為正確,而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本身的外界和內界覺察,也使這兩種覺察能力退化。

很多年前,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小品文,描寫至友人家用餐的特殊經驗,紀錄了一段相當不可思議的母女對話。

作者到好友家作客,朋友讀幼稚園的女兒同桌吃飯,那是個相當乖巧有禮的可愛女孩。女孩安靜地吃完一碗飯,抬起頭來用稚嫩的聲音問媽媽:「媽,我吃飽了沒?」作者吃驚地以為自己聽錯了,沒想到那位母親看了看已吃乾淨的飯碗,很平常地說:「很乖,都吃完了,你吃飽了。記得跟阿姨說:慢吃。」

我剛看完這文章時,覺得實在離譜,哪有去問別人自己吃飽沒,這位母親的管教方式肯定有問題。但再仔細一想,不禁心驚!當時我女兒正和那小女孩年紀相仿,我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呢!如:「不行,你沒吃完,還沒飽的。」或要求堅持說不冷的女兒:「一定要穿上外套,你會冷!」

從此,我若有機會和父母們討論子女教養問題,一定會提起這個小故事。通常剛講完,台下的反應一定是「太誇張了吧!」、「怎麼有這樣的媽媽呀!」、「超恐怖的!」但當我要大家想想,有沒有說過我對女兒說的話,所有在場的父母親都會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

在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的被否定更是常見的現象。父母不准男孩子害怕和哭泣;不允許女孩子生氣發脾氣。被教導不可以害怕的男孩,感到害怕時,他會不敢承認這種情緒而努力去扭曲,也許轉為裝腔作勢的憤怒,或乾脆否認自己會害怕;不能生氣的女孩,壓抑憤怒到極限,常易轉換為憂鬱和自我傷害。

更嚴重的,當某些重要照顧者失職,如:施予情緒性的打罵暴力處罰;疏忽而未能提供適當的教養等。在這樣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為躲避長期的身心痛苦,很容易封閉自己的感官覺知力和情緒感受;且因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懷疑,而對外在環境充滿敵意。沒有內外界覺察能力,又戴上憤恨的黑眼鏡,當別人很單純地將視線轉到他身上,他卻「看到」別人不懷好意或不屑的眼光。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成長歷程中,失去了自己外在感官和內在身體和情緒的覺察,或減低了它們的敏銳度。

此外,中界覺察是在腦中自行運轉的,容易忽略「主觀我」以外的世界,且因它不受限於時空,也使人比較難以活在當下。故其發展過於強大時,會干擾與扭曲內、外界覺察;例如,在家庭中、學校裡以及整體社會價值觀,常灌輸給孩子一些生存法則式的強制信念,這些信念會左右此人的所有覺察領域,像擁有「若不能拿第一,就是我不夠好、不夠認真努力」信念的人,不是永遠兢兢業業地不敢懈怠,就是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很糟的人。前者因此很難覺察自己身體的疲累,賣力精進時也一定感覺不到肚子餓或口渴,以致嚴重傷害自己的身體;後者對所有自己表現不錯的訊息,都理所當然地聽不到,也看不見。

而自小形成負向自我概念的人,因低自尊,對自己外界感官接收的訊息和內界身體情緒的感受,相對地比較沒有信心,很難相信自己內外界的覺察,而是習慣依循或模仿別人的看法與感受。

這些人都是「大頭腦症」的高危險群。

所幸,這被中界覺察全面控制的「大頭腦症」並不是絕症,而且除非為幼年創傷經驗所致,一般不需服用藥物,只要每天進行五至十分鐘的「復健」,持續足夠的時日即可康復。「復健」最好每天在固定時間進行,可交替做內外界覺察。關鍵在練習時,需全然專注在感官或身體情緒的感受上,暫時讓中界覺察完全停止運作。

外界覺察練習每次以單一感官(眼、耳、鼻、舌、皮膚)來做;例如,洗澡時,注意水沖在身體上,或肥皂、毛巾觸碰皮膚的感覺;閉起眼感受陽光、微風輕拂面頰;特意品嚐味道鮮明的食物,如加甘草粉的葡萄乾。

內界覺察時,可先以幾個深呼吸,把所有的注意力帶入身體的內在。一開始,先去感覺吸入的空氣在體內流動的感覺;再來,可以從頭或腳開始,逐一覺察身體各個部位的感覺。不論感覺為何,就是如實地接受。情緒的覺察亦然,讓自己停留在升起的情緒中,只去經驗它。

沒有中界介入的內外界覺察練習,剛開始時並不容易,要有耐性、仔細地停留在各種細微的感覺和身體變化。假以時日,就能慢慢領會到外在世界的豐富和自己身體的美妙。

一位女子的「大頭腦症」治癒後,神采飛揚地說:「我騎著腳踏車在鄉間小路亂逛,感覺風吹在我雙臂的清涼,陽光照在身上的暖意,還聞到青草的香味呢!你知道嗎?我感到自己真的活過來了!」

 

轉自 張老師月刊2010四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