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或師長,不需要扮演上帝,只需要先放下成見,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即可。


/李崇建

美國著名的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在其成名作《紫色》的開頭寫道:「除了上帝,你最好什麼都別說。」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對這句話心有戚戚焉。

檢視個人成長歷程,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遇到某些人,什麼話都不想說,久而久之,已經習慣在某些場合閉嘴了。」阿成便是這樣的一位少年,因為他說什麼都不對,周遭的大人總這樣、總那樣的批評、要求,或者質問,即使偶有稱讚,也聽得出大人言不由衷,語帶壓迫感。

阿成來上作文課,很驚訝同學可以大膽發言,為幾個出人意表的回答笑得合不攏嘴。但我感覺到他的侷促與焦慮,尤其在寫作時,久久無法下筆。阿成的媽媽告訴我,「阿成缺乏思考的能力,是個沒有想法、沒有想像力的孩子。」

怎麼會呢?孩子沒有想法,家庭教育的養成也有責任,我請媽媽告訴我一些具體的事件。阿成媽立刻舉了例子:「前天全家去看一部電影,關於三個有超能力的青少年。我問他為何只有一個少年會失控?做出傷天害理的事?阿成想了好久竟然說,『因為那個少年的爸爸很暴力!所以…』你不覺得他很幼稚嗎?這跟他爸爸有什麼關係?」

阿成的答案幼稚嗎?我完全不覺得。我很好奇媽媽怎麼回應阿成?他媽媽接著說,「你沒看到他失控的原因,有好幾個關鍵點嗎?…」

阿成當時只是點點頭,便不再回答。

我對媽媽的答案不感興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有,也不重要。但是當大人有了期望中的答案,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與想像力呢?世界上大部分的真知,都不是在標準答案下發展而成。

那該如何回應阿成?我邀請媽媽不要直接問他有何感想,或者看法?那像面對考試的申論題一樣,讓一般孩子感到無措。最好是在共同經歷文本之後,彼此分享一些劇情,再慢慢分享生命經驗和想法。當孩子有了回應,我建議這樣問,「我很好奇,你怎麼想到將失控的能力,和爸爸的暴力聯想在一起?這個看法很特別…」

ALICE WALKER的《紫色》一書,揭露了種族、性別、階級的壓迫,描述黑人女性從聽命到反抗的歷程。但我們與孩子的對話,常無形中給予壓迫而不自知,無論孩子聽命或反抗,都不是個好消息。孩子沒有思考力、想像力,或者不想說話了,是因為他的回答不被接納。父母或師長,不需要扮演上帝,只需要先放下成見,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即可。

 

(本文摘自聯合報青春名人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