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也別忘了多給予孩子鼓勵的眼神話語,幫助孩子在獲得獎勵的同時,能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還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文 / 旭立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黃柏嘉

 

 

今年女兒滿三歲上幼稚園後,我們因為一些因素住在我娘家。她的表現適應都很好,唯一讓我煩惱的,就是對外婆沒禮貌。只要外婆管教她(例如叫她不要亂開烤箱門,很危險),她就對外婆大叫,常因此被我責罵。我私下也好好勸過她,但效果似乎有限。女兒上幼稚園前,白天由阿嬤照顧,和阿嬤的感情深厚,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我該如何做呢?

剛進入幼稚園對於三歲孩子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要適應新的作息與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嘗試離開家中的主要照顧者,開始跟幼稚園老師建立依附關係。即使是短短半天的離家,孩子內心可能已產生許多分離焦慮、恐懼與不安的情緒,放學後會特別需要主要照顧者給予安撫、陪伴他消化這些負面情緒,讓心情穩定下來。

如果此時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又有更動,他所面對的壓力與不安是加倍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行為出現退化,例如:本來會自己做的,突然變得要倚賴大人才能完成;或是情緒起伏很大,出現不服管教、容易大叫大哭的行為。上述問題多半只是暫時性的,多數孩子會在適應新的環境以及新的主要照顧者之後,行為就會明顯改善,父母可以稍微寬心。以下提供幾個建議,供父母參考:

爸媽對孩子的教養原則

1.先照顧情緒、再矯正行為:孩子頂撞外婆的問題行為,可能與負面情緒有關,例如:適應的不安?對於阿嬤的想念?對於自己行為受限的憤怒?父母在介入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前,別忘了先聆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並且給予安撫與照顧。當孩子感覺到父母的了解與接納,情緒會比較穩定,態度也會比較柔軟,此時父母想要給的教導,才有機會進入孩子的心裡。

2.幫助孩子指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語言並非三歲孩子主要的溝通工具,他們更常透過聲音、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感受與想法。為了幫助孩子增進語言溝通的能力,在孩子又出現大叫等行為時,父母可以運用簡單的問句,例如:「妳想要告訴外婆……是嗎?」、「妳想要抱抱是嗎?」,核對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並學習用簡單的字句來表達。

爸媽如何和外婆溝通

1.管教三分,陪孩子玩七分:管教是一種關係的耗損,若是平時沒有累積一些關係的存款,很容易演變成兩人間的衝突與對峙。剛開始擔任孩子照顧者的外婆,可以多透過遊戲與陪伴,先建立跟孩子彼此間的了解與信任,等到累積足夠的默契之後,再逐步增加解決問題行為的比重。

2.從明確清楚的幾項行為要求起:禮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行為得體與否,常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對外婆大叫,不一定是不服外婆的管教,有可能只是仍無法瞭解兩個照顧者的差異,以及兩個家庭的不同規矩。父母此時可以先從幾個簡單的行為開始要求,例如:「開冰箱前要詢問」、「那個房間不能進去」,等到孩子能夠遵守之後,再逐步增加對其行為的要求。

 


 

 

兒子目前快滿六歲,我想請問專家,要如何設計獎勵卡,以及如何給予獎賞?可以直接每一點給零錢十元,讓他累積,再自己去買東西嗎?

獎勵卡制度主要是在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候,給予可累積的點數或是獎品,來鼓勵孩子持續良好的表現。針對六歲的小朋友,在設計過程中若能掌握以下三個原則,將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1.獎勵正向行為:獎勵卡不是用來阻止孩子的負向行為,例如:「做功課不要拖拖拉拉」,而應該是增加孩子的正向行為,例如:「能夠在晚上八點以前完成功課」。

2.具體的獎勵標準:要避免使用籠統的描述,例如:「有好的表現時」;獎勵的標準必須具體且明確,例如:「在晚上九點前躺在床上準備睡覺」。

3.選擇合適的獎賞:剛開始執行獎勵卡制度時,需要設計很少點數就能夠獲得的獎賞,例如:小玩具車、小糖果、媽媽讀一本故事書、跟媽媽去公園;也要訂定高額點數才能兌換的獎項,例如:特別的玩具、看電影、去動物園。在設定獎賞時,不一定要高價位,建議多增加經驗類型的獎賞,例如:親子一起做某件事、一起去某個地方,會比實體的獎品或是金錢更能延長獎勵的效果,也能同時增進親子間的關係。

雖然獎勵卡制度能夠有效增加孩子的正向行為,但是父母肯定的話語或眼神,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獎品,所以在推行獎勵卡制度的同時,也別忘了多給予孩子鼓勵的眼神話語,幫助孩子在獲得獎勵的同時,能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還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立文教基金會 的頭像
    旭立文教基金會

    旭立文教基金會

    旭立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